AUTO SNS LogoAUTO SNS

AI 推文灵感生成器

  • 主题到角度:从产品、行业到个人故事
  • 语气与受众:专业、幽默、科普、入门
  • 扩展到线程:自动生成主题大纲

为什么要系统化地生成推文灵感?因为“想写什么”往往比“怎么写”更难。没有清晰的立意,再好的文案技巧也难以持续产出。通过 AI 辅助,你可以把分散的线索(产品更新、行业趋势、用户故事、数据洞察)转化为可执行的主题与角度。

输入尽量结构化:主题(Topic)、目标(Goal)、受众(Audience)、语气(Tone)、证据(Evidence)与行动(CTA)。例如:主题=产品上新;目标=引导试用;受众=新手用户;语气=友好;证据=对比旧版本;CTA=免费试用链接。

角度设计决定信息密度与传播半径。常见角度包括:痛点‑方案、前后对比、反直觉洞见、Checklist、案例拆解、复盘与踩坑、幕后故事、数据揭秘等。不同角度适配不同受众与场景。

语气建议随受众调整。对开发者,偏专业与简洁;对初学者,偏友好与解释性;对大众用户,强调收益与使用门槛;对 KOL,强调观点与洞察的新鲜度。

开头(Hook)决定停留:问题式、数据式、反直觉、清单式、故事式都行,但要与主体内容一致。避免“标题党”:钩子与正文必须保持逻辑连贯。

价值密度来自证据与可操作性。优先提供“可执行”的步骤、示例或模板;当陈述观点时,附上来源或实验结果,让读者更愿意收藏与转发。

行动指引(CTA)不是强行推销,而是降低下一步的思考成本:立即可做的动作、最短路径的链接、或可复制的模板。

将灵感转化为“线程大纲”时,确保每条都能独立成立:一句话观点 + 一个支撑点。这样即便用户没有从头读到尾,也能抓住要点。

团队协作建议:把“灵感—草稿—审核—发布—复盘”做成看板。AI 负责把分散的素材归档与重组,人来做事实核验与风格统一。

衡量不是只看点赞。更关注前置指标:收藏率、主页访问、优质评论数、转化点击、被引用次数。用这些指标指导下一轮主题选择。

常见误区:只堆砌形容词、不提供证据;只讲结论、不给步骤;只贴产品链接、不讲收益与门槛;只做“热点搬运”,长期缺乏自有观点。

合规与风险:不要承诺不确定的收益;避免侵犯他人隐私/版权;对敏感领域(医疗、金融等)应附上免责声明与权威来源。

把固定会出现的问题整理为“常见问题清单”,复用回答与链接;把反响最好的内容归档为“高潜主题库”,定期二次创作。

最后,灵感不是凭空而来。最好的素材往往来自你的“真实使用场景”:用户提问、失败教训、产品决策背后的取舍。这些是他人最难复制的优势。

灵感示例(可直接代入)

  • 入门向:用 3 张动图解释我们新品的核心工作流(30 秒看懂)
  • 对比向:旧版 vs 新版,减少了哪些步骤?节省了多少时间?
  • 故事向:我们在 Beta 期间遇到的 3 个典型问题以及如何修复
  • 数据向:过去 30 天最受欢迎的 5 个用法(以及为什么)
  • 反直觉:为什么“越短的文案”反而更容易被收藏(示例对照)
  • 清单向:新手最容易犯的 7 个错误与修正建议
  • 幕后向:这次我们砍掉了一个“看起来很酷”的功能(原因揭秘)
  • 场景向:用一条推文把直播回放、讲义与提纲都串起来
  • 模板向:把这 5 个开头换着用,曝光率会显著提升
  • 合作向: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(征集中)
  • 复用向:把表现最好的内容换一种角度、换一个受众再发一次
  • 问答向:用 10 条推文解答最近最常被问到的 10 个问题

FAQ

是否支持按行业/细分主题生成?

支持。你可以提供行业、受众画像、场景与目标,我们会生成对应角度与示例。

如何保证与品牌语气一致?

可以在设定中固定风格与禁忌用语;生成后也支持二次润色。

能否一键扩展为线程?

可以。生成灵感后,可直接在“线程灵感生成器”中扩展为大纲与逐条要点。

是否支持多语言?

支持中英等多语言,并可按受众切换表达方式。